法制维权 — 法律援助
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?
2021年1月1日,《民法典》正式生效,这是一部被称为“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”的法律,从面世伊始就备受关注。大家平时可能也看到过,有人说《民法典》包罗万象,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法律问题,一本《民法典》就够了。
那这部《民法典》到底什么来历?
这部法律里面到底有哪些内容?
真的是“手拿一本民法典,走遍天下都不怕”吗?
【知识】
事实上,《民法典》比我们想象中的重要,但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“无所不能”,它可能被过度“神化”了。今天呢,我就带你来认识一下《民法典》的“庐山真面目”,教你打开民法典的正确姿势。
首先,我们来讲讲《民法典》的来历。
如果你平时关注过,你会发现,我们国家法律的名称,一般都是“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某法”,结尾是“法”。比如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》等等,但这次的民法典,全称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,结尾是“法典”。多了一个字,意义可就不一样了。
这部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“法典”命名的法律,相较于“法”而言,“法典”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更强。比如,以前,大明要起诉离婚,依据的是《婚姻法》的规定;别人租了他的房子没给租金,他得去翻《合同法》;家里的宠物狗把人咬伤,得按照《侵权责任法》来赔钱。而现在,只用找到一本《民法典》,就可以在里面查到离婚、租房和宠物伤人的所有规定了。所以,你看,同样是民事纠纷,“法典”比“法”全面多了,它是一部综合性的法律。
事实上,制定一部民法典,并不是这几年才“突发奇想”的。从1954年开始,我们国家先后4次启动民法典制定工作,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型,直到2020年5月28日,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。大家可以算一下,从1954年到2020年,66年的时间,民法典才从理想变为现实,可以说是几代人的夙愿了。
那《民法典》中到底有哪些内容呢?
我们平时遇到哪些法律问题可以去看民法典?
大家首先要弄明白一个常识,所谓民法,就是涉及到个人、单位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,个人与个人、个人与单位以及单位与单位之间在发生一些法律行为的时候,身份地位上是平等关系的,才属于民法管。比如,房子的所有权、小区业主权利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、宅基地、居住权、抵押担保等物权,买房买车、借款担保、客运货运等合同行为,姓名权、肖像权、名誉权、隐私权以及个人信息保护等人格权,结婚、离婚、收养等婚姻家庭问题,法定继承、遗嘱等继承问题,还有宠物咬人、高空抛物、医疗损害、交通事故等侵权责任方面的法律问题等等,都属于民法典规定的范围。
换个更直观的说法,《民法典》生效后,9部法律同时被废止了,它们全部被整合进了《民法典》。这9部法律的名字分别是:《婚姻法》《继承法》《民法通则》《收养法》《担保法》《合同法》《物权法》《侵权责任法》和《民法总则》。随着民法典的正式实施,它们也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不过,民法典并不是万能的。民法典一共1260条,包括总则、物权、合同、人格权、婚姻家庭、继承、侵权责任7个分编,还有附则,涵盖了生活中绝大部分的民事法律规定。但员工和公司之间与劳动关系相关的法律规定不在民法典之列;公司法是商法的范畴,也不在民法典里面;知识产权虽然在民法典里有原则性的规定,但是著作权法、专利法、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律也不在民法典中。
所以,大家记住了,民法典虽然被称为“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”,但它还没全面到囊括万物的地步,不要过度去“神化”它。法律是一个复杂的体系,除了法律条文,它还需要法治精神、法律原则和逻辑规则去串联,需要我们共同去遵守和践行。
民法典的诞生,在我们国家法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,不仅在于它开启了我国法典编撰立法的先河,更在于它掀起了全民学法的高潮,让尊法懂法守法用法,成为一种时尚。